紀元黎明

人勿玩人

靈異推理

氣候異變,隨著植物違背常理的生長,人類生存環境開始迅速惡化,僅僅壹年的時間,各座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512章:臨行

紀元黎明 by 人勿玩人

2018-7-6 13:29

  星際遠航已經進入倒計時。
  在采集太空巨獸屍體不久後,為了出發前補足母船這段時間消耗的資源,第壹次小行星采礦也終於開始進行。
  壹顆不遠處的小行星成為此次的目標。
  這顆小行星體型頗大,最寬處約莫六公裏,最窄處也有三公裏,表面覆蓋著冰雪,因為靠近太陽,它的尾部拉出壹條百公裏長的尾巴,看上去蔚為壯觀。
  好在探測中,它表面冰雪的厚度並不大,只有數十米厚,內裏則是大量鐵隕石,並含有大量的其他元素。
  人類對水資源的消耗並不大,反而金屬類消耗的最多,這次采礦,也主要是采集金屬,而像這樣壹顆隕石,足以補足所有的庫存。
  先期的上百架的工程機器人,裝載著大量的物資和工具,開始登陸小行星,在接下來時間內,它們將在小行星上清除冰雪,平整地面,並建立簡易發電廠以及為鋪設線路。
  除此之外,在小行星的壹側,它們還將安裝三臺引擎,使其不至於飄得太遠。
  整個三通工程,花了不到壹星期。
  緊接著,第二批工程機器人,就推動著壹座座如巨型集裝箱般的模塊化工廠,朝太空出發,機器人背後不時噴湧著的等離子的火焰,不停的吞吐,如壹個個的螢火蟲般逐漸登陸隕石。
  模塊化工廠按照設計的位置緩緩飄落,布置在地面的暗扣和工廠底部嚴絲無縫的鎖住,工廠也開始逐漸展開。
  這些都是真正的無人工廠,上面沒有多余燈光,也沒有四通八達的通道,大量或是圓形,或是圓柱的結構復雜的巨大的金屬冶煉設備擁擠的擠成壹堆,把所有空間利用的淋漓盡致。
  才鋪開不久,壹條直徑接近三十米龐大的金屬管道,便如巨獸蘇醒般緩緩升起,它的管道口筆直的對準不遠處的壹塊空地,下壹刻,恐怖的磁場就從管道中散發。
  很快地面開始如液體般軟化,它壹邊吸取著物質,壹邊不斷向下延伸。
  這根金屬管道之所以直徑這麽大,是因為它是伸縮式的,裏面嵌套著上百層的金屬管,按照設計,它完全可以探入到地下五公裏的深處,吸取礦物。
  小行星采礦,在玻星文明中技術已經相當成熟,有著壹套完善的程序,而作為繼承吸收這種技術的人類,盡管只是第壹次,壹切也都有條不紊,駕輕就熟。
  ……
  時間很快就到2020年4月,人類在太空中停泊時間已經四年。
  所有的遠航準備工作,都已經完畢,為了安全起見,連母船外部裝甲無數的溝溝壑壑都休整了壹遍,讓整艘飛船都變得嶄亮如新,甚至那些還遠未報廢,又已經使用了壹定年限的零件,也都全部替換了壹遍。
  這壹個月來,到處可以看到,無數拿著各種探測儀器的飛船維修工程師,反復的檢測著每個角落,以圖發現可能存在的隱患。
  ……
  不知不覺中,原本安定祥和的社會氣氛,變得緊張和壓抑起來。
  雖然大量的新聞媒體,每天都在反復宣傳和鼓舞人心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每個人的臉上都變得越發焦慮和不安。
  即便是羅遠,也時常感覺心中仿徨。
  畢竟這是壹次前途未知的冒險,也許這是人類再鑄輝煌的長征,也或許是壹條人類不歸路,但無論在怎麽仿徨,出發的時間依然壹日日的臨近。
  星路的路線早已確定完畢。
  位於地球約6光年的巴納德恒星系是此次的目標,之所以選擇這顆恒星,壹方面是距離較近,第壹次遠航,太遙遠的距離,對人類而言實在過於冒險,風險太大。
  而另壹方面則是因為它散發的光線最弱,這是壹顆紅矮星,屬於古老的晚年恒星,它散發暗紅色的微弱光芒,是好的隱藏地點。
  事實上,兩個文明之間由於距離完全是天文數字,彼此之間偵查並沒想象中容易,哪怕再先進的探測系統,再高效的計算機,在浩大廣闊的星空面前都有心無力。
  而且由於彼此之間距離遙遠,動則光年計算。
  壹光年距離,也就是光飛行壹年的距離。像是玻星距離地球28光年,它散發的光線傳遞到太陽系就需要28年,也就意味人類的得到的玻星的影像完全是28年前的歷史畫面。
  而反過來也是同樣如此。
  如今距離玻星先遣部隊殲滅還不到五年時間,也就是說,至少在接下來的23年時間,人類的行動完全是隱形的,除非對方已經發展出不依賴光線的超光速探測能力,或者戰艦的飛行速度超過光速。
  前者無論怎麽躲,人類這個目標都已經被鎖定,而後者則情況稍稍好上壹些,至少還有壹段的隱形時間。
  不過這只是最壞的情況!
  壹般而言,只要它的探測系統還依賴光線,越是光線暗弱的區域,被發現的幾率就越低,像恒星之間的廣大黑域,想要找到壹艘飛船,幾率低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計,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躲在暗域,那是壹片接近絕對真空的地帶,幾乎無法獲得物質補充。
  或許可以如老鼠般“省吃儉用”躲藏著數十年,但卻付出的卻是以限制人類的發展為代價。
  這大半年來,人類總共誕生了24萬的新生兒,其中五萬是借助母體生產,其余十九萬則是由實驗室生產,以這樣的增長速度,等十余年後人類的數量將會翻上壹番,飛船將變得更加擁擠,無法再容納更多的人口。
  因此人類必須要找到新的恒星系暫居。
  根據母船探測,巴納德恒星系存在著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,無論是作為資源補充的休整地,還是選擇常駐發展,都相當適合,完全屬於可進可退的位置。
  至於那裏惡劣殘酷的壞境,對於已經初步踏入星際文明的人類而言,完全不值壹提。
  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,以如今人類的科技實力,完全可以改造壹顆星球,只是效率高低罷了。
  “市長,這時反物質實驗室發來的喜報!”這時秘書陳欣潔壹臉喜色的推門而去。
  “哦!”羅遠拿過文件,翻了幾頁,原本緊鎖的眉頭頓時微微舒展開來:“能量轉化率已經達到三百萬比壹了!”
  其實,第壹家反物質實驗制備工廠早已經建成半年時間,但由於技術還未徹底成熟,安全性也沒有完全的保障,壹直處於技術驗證狀態。
  即便是生產也是安全劑量範圍內的生產,畢竟這裏是飛船,壹旦發生事故,足以造成嚴重的後果破壞。
  “可惜這種東西太危險,飛船內無法生產,只能作為技術儲備了。”羅遠隨後對陳欣潔說道:“發個嘉獎公告,讓他們實驗室再接再厲!”
  “好的,市長!”
  陳欣潔很快離去,羅遠又拿起資料,翻看了壹遍,滿是喜色。
  不要看能量轉換率才三百萬比壹,事實上達到這個比例,大規模的反物質生產就已經基本成熟,以核聚變爐的能量生產效率,基本上六百萬噸到壹千萬噸純水,就可以生產出壹噸反物質。
  用來作為動力能源也許太過奢侈,但作為壹錘定音的戰略性武器,卻遠不是表面的價值能夠衡量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